
再来,当我们早上打开报纸,进入你的脑海里,是一片的浑浊。铤而走险、投机取巧、战祸连天、抢劫掳夺、弱肉强食,几乎所有负面价值的新闻,占据了主要的篇幅,坏人坏事,好像和我们如影随形,一步不离。聪明受教育的人,就有智慧性的犯罪手法;不聪明没有受教育的人,就用体力横冲直撞。好人好事,好像都没有看到。这是现代人的文明病症,显示,社会生病了。社会生病了,做为主体的人类,除了从教育着手,宗教世界的身心灵的提升,无疑给我们一个良好的启示和学习途径。赛巴巴颂
人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,因为我们不能够预知明日的世界,是充满什么样的挑战。我们今天所拥有的知识,也未必能够确保我们从容面对未来的挑战。所以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,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够寻求 “安身立命”。但是,单单寻求个人的安身立命,还是不够的。人与人的交往,从自己的家庭开始,一直扩大到亲戚、朋友、
人类共存的价值观,是有它的普遍性和恒久性,比如说,赛巴巴提倡的是“博爱、和平、正义、真理、仁慈”,孔子说,我们要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、“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”,经历时空的洗炼,这些价值,都是通往人类大同世界的美丽远景,殊途同归。人之所以为人,是因为人类可以意识到自己的存在,解决了“我在哪里”、“我选择去哪里”的问题;人之所以为人,是因为人类可以跨过反省的门槛,告诉你什么是对的、什么是不对的。因此,人性光明的一面,除了意识到个人的存在,除了创造存活的条件,还必须从别人的希望当中,看到自己的责任。这就是孟子所说的,恻隐之心。

孟子以“孺子入井”为例子,说明人类的自发感受,不是为了任何的目的和利益。今天,你看到失踪小孩的启事,你会为她祈祷,希望他早日归来。你看到老人家过马路,希望牵他一把。你看到怀孕的妇女上巴士没有位子,你愿意让她坐。可以见得,人不分种族肤色、不分古今中外,同情心让我们发现自己内在的向善要求,原来,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,是我们人类本来的精神面貌。人类自己的内在,存在着“做好事”及“做善事”的本能。
但是同情心、恻隐之心只是善端,必须通过行动的实践,才能够完成善举。当你看到别人做好的事情,心里面不免会见贤思齐,又不免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去行善。关于这样的问题,孟子的老师,孔子的答案是充满信心的。他说,我从来没有看到有任何人,能力不足以去完成好的事情。是的,现代人往往从大的地方着手,眼光看到大的善举,而忽略了可以由小的事情做起。所以,孔子说,勿因善小而不为。
善端存

##本文是馆主为百枷律赛巴巴颂赞会所开幕的讲词。赛兄刘建利医生是一名积极的社会工作者,也是麻坡MINDA组织的发起人。社会多一些这样的人,世界就会更美好,真的。##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